首页
关于焦点娱乐
业务范围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焦点娱乐 > 业务范围 > 指尖上的医术(二)

指尖上的医术(二)

发布日期:2024-10-14 09:11    点击次数:75

第13节 针灸治疗疼痛的总论(上)

重点提示

 ◆ 掌握针灸治疗疾病的“知情权”。 

 ◆ 针灸治疗任何性质的疼痛都有效。 

 ◆ 针刺麻醉是现代针灸的标志之一。 

 之前介绍的针灸基础篇的内容,讲了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基本操作,以及经络、穴位等基本知识。本书的特点就是从科普的角度,用当今科学和西医学阐述针灸的科学性,并教给大家自我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简单针灸方法。 

 从本节开始,将陆续为大家详细介绍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在介绍具体疾病的治疗之前,先概括介绍一下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目的是让大家“化繁就简”地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告诉大家针灸治疗的都是什么样的疾病。 

 疾和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解字》说:“疾,病也;病,疾加重也。”针灸治疗的实质是调动了人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准确地说,“疾”的本质是指人所患可逆转正常的脏腑功能性病症,如肾结石、呃逆、腹泻,只要治疗方法得当,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病”的本质是指人所患不可逆转的脏腑器质性病症,如严重的肾衰竭、肝硬化,只有换肾、换肝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治疗。对于很多的病来说,就是穷尽各种医疗手段,只能说是对症状、对“标”进行治疗;对病本质的治疗,也就是彻底治愈、永不再犯的病,少之又少。 

 所以说,当我们到医院看病时,绝不是进了“保险箱”,患者和医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与疾病战斗。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积极配合医生之外,患者要主动掌握疾病的“知情权”。 

一、知情权

 看病的“知情权”包括三个方面。 

 (一)患者要反思发病的原因 

 由疾病所造成的身体轻度的不适症状,自己是第一知情者,犹如发现了千里之堤的蚂蚁穴,如果不重视可能有溃堤之危。所有的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只要稍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可避免溃堤之危。 

 中医学所说的“既病防变”,就是指疾病已经发生了,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的发展和传变加重成为不可治愈的“病”。反思发病原因的重要性,在于回避和解除致病因素。 

 众所周知,在颈椎病中,脊髓型的颈椎病最为严重,甚至会导致四肢瘫痪。但这不是一天形成的,只要我们刚发现患有颈椎病时,找出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二)预防此病的复发 

 大家都知道脑梗死的危害性,从理论上讲,这种病百分之百会复发并加重。 

 要解除复发的危险因素,仅仅靠医生所开的药是不行的,患者要有“和于术数”的防治理念。“虽已亡羊,补牢未晚”,对自己所患疾病,重要的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治疗疾病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进行“七分护理”预防疾病复发的最佳人选,就是患者自己。 

 (三)了解医生治病的原理 

 在治疗篇各论当中,将会按照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针灸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方法。 

 具体到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针灸的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治疗作用。 

 我们如何从西医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三方面的治疗作用呢? 

 1.调和阴阳 

 用西医学来解释,简单说所谓的“阳”就是指人体的功能亢进,如高血压、高血糖、肠痉挛等。所谓的“阴”,就是与阳相对应的,人体的功能下降,如低血压、低血糖、肠麻痹等。中医学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指阴阳任何一方过胜或过衰,都会导致人体功能的失常。 

 包括我们省立医院在内的西医医生,天天给患者看病,其实就在调节上述的“阴阳平衡”。而针灸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针灸疗法,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转化到平衡、调和的状态。 

 在临床上,常见胃痉挛的腹部疼痛,和上腹部饱胀、不思饮食的胃轻瘫,就是典型的阴阳对立性疾病。西医学中,抑制胃平滑肌痉挛的解痉止痛药和增加胃平滑肌动力的药物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药物,尚且不说药物的作用,就是副作用就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而针灸足三里穴具有双向调节的机制,既能缓解胃痉挛的疼痛,又能提高胃动力治疗胃轻瘫。虽然目前还无法用西医学完全解释这种双向调节的机制,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有效使用。 

 具体的治疗方法,我也将在治疗篇各论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2.扶正祛邪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体内有正气,也就是有抵抗力的存在,外来的邪气即致病因素就不能干扰人体而产生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之所以使人生病,是因为此人的正气、抵抗力必定是虚弱的。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外部致病的邪气相斗争的过程。扶正祛邪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 

 从1994年开始,我们对哮喘病缓解期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水平(即人体抗病毒能力)进行检测,并开展了相关的治疗研究。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在国内首先得出“哮喘病缓解期患者体内血清干扰素总体活性水平低下”这一结论。于是在传统穴位敷贴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选用能够促进或诱生人体内产生干扰素,增加人体抗病毒能力的中药黄芪、甘草等。 

 经检测,穴位敷贴治疗后的哮喘患者,体内血清干扰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干扰素水平的提高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治疗后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提高的越明显,其临床治疗效果越好。 

 这就是典型的针灸“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对于哮喘病的治疗,我也会将在治疗篇各论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3.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可以说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 

 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的通路,“不可不通”。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两者的功能不可分割。在前文我介绍过西医学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经脉是神经,包括周围和中枢神经环路;络脉即血管,包括人体全身的动脉和静脉。疏通是指通过针灸治疗,使瘀阻的经络通畅,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根据统计,针灸能治疗上百种病症。从经络不通这个病因角度,把它归纳为两大类疾病:痹证和痿证。 

二、痹证

 (一)简介 

 对痹症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疼痛”。“痹”同“闭”,有闭阻不通的意思。中医学形象的描述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也就是肢体的疼痛和内脏的疼痛。 

 疼痛是痛觉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经过分析而感知形成的。痛觉电信号在神经系统内传递的同时,既激发了自身防御系统,又调动了内源性的抑制痛觉调制系统。当自身的抑制痛觉调制系统,无法抑制痛觉电信号时,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疼痛感觉的产生,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基本过程。 

 1.痛觉电信号的产生 

 疼痛刺激源,包括多种炎性致痛物质,刺激了人体的皮肤、肌肉、肌腱、关节、骨膜上的外周痛觉感受器神经末梢,这就是肢体痹的本质;而内脏痹的本质是,内脏神经受到脏器平滑肌的收缩、膨胀或局部缺血的刺激,产生了痛觉的电信号。 

 以上痛觉电信号的产生过程,可以从络脉受阻“不通则痛”的角度去理解。 

 2.痛觉电信号的上行传递与分析 

 传入神经纤维传导痛觉电信号进入脊髓,经过脊髓内的抑制痛觉调制系统,初步整合后继续向大脑传递。 

 大脑对肢体的痛觉通路,具有精确的定位分析能力;而内脏痛觉的通路传入大脑的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可以有多条传出神经纤维,通过几个节段的脊髓进入大脑;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包含几个脏器的传出神经纤维,因此大脑对内脏疼痛电信号的分析往往是弥散性的,定位不够准确,即疼痛部位不在疼痛刺激源处,而在距离真实痛源相当远的体表区域,这种疼痛称为牵涉痛,例如心绞痛时的疼痛,常放散到左肩背、上臂和手腕。 

 痛觉电信号沿着神经传递,主要体现了经脉的作用。 

 3.人体内自身的抑制痛觉系统 

 当疼痛发生时,神经系统中不仅存在痛觉电信号传递系统,而且存在着内源性的痛觉调制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感受和分辨疼痛信号,而且还可抑制痛觉电信号产生较强的自身镇痛作用,这也是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在生理调节功能上的具体表现。 

 在医学上,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痛觉作为人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身体内部一系列防御性的保护反应,促使人们紧急行动,避险去害。一些长期的慢性疼痛,对人体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治疗上止痛是患者的第一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以上分析了痹证通过经络产生疼痛的基本本质。从“络脉”的角度,可减少疼痛刺激源;从“经脉”的角度,可调动人体自身潜在的镇痛能力,针灸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治疗疼痛的。 

 (二)肢体痹 

 肢体痹泛指肌肉筋膜、骨关节的疼痛。 

 目前在针灸临床上,主动选择针灸治疗的患者,主要是由劳损或慢性退变所产生的,以无菌性炎症为主的疼痛刺激源,所引起的运动系统各种关节、肌肉及软组织疼痛。这些也是发病率高且最为常见的疼痛。因此,大多数的针灸书籍主要讨论的是肢体疼痛的痹证。 

 1.中医学对肢体痹病因的描述,有着准确的定性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行)痹“风性善走”,疼痛游走无定处,风吹此起彼伏,患风痹的患者一会儿说这里痛,一会儿说那里痛,同时怕风,感觉到风往关节里钻。寒(痛)痹“寒性凝滞”,疼痛较剧烈,位置固定,疼痛遇热则减、遇冷加重。湿(着)痹“湿性粘连”,疼痛有定处,肢体困重,关节肿胀,阴雨天加重发作,患者对天气变化敏感。 

 风、寒、湿往往合而侵犯人体,因此,在临床上的肢体痹,包括风湿疼痛、风寒疼痛、寒湿疼痛。在治疗肢体痹时,最基本的治疗原理是疏通经络中的络脉。应用辨证论治理论,灵活应用各种针灸治疗手段,“寒则温(留)之;菀陈则除之”,祛除疼痛的刺激源。 

 例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病,针灸治疗的原理是解除稳定腰椎的肌肉痉挛,缓解椎间盘的压力,减轻椎间盘髓核突出及水肿对神经根的刺激。具体论治方法有“寒则温之;菀陈则除之,虚则补之……” 

 “寒则温之”是对腰椎间盘突出伴有寒性体征的患者,采用温灸的方法辅助治疗。“菀陈则除之”中“菀”同“瘀”,闪挫伤及络脉产生瘀血阻滞。对闪挫伤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伴有瘀血体征的患者,采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治疗。“虚则补之”是对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肾虚体征的患者,采用针灸中补法进行治疗。 

 以上中医对肢体痹病因的定性和定位,虽然准确但尚不够精确。 

 2.应用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对肢体痹精确定位与定性的意义 

 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选择西医手术治疗,通过X线片、CT、MRI等检查,可以精确地看到腰椎形态的病理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髓核突出的大小,以及关节病变的程度。这些都是患者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依据,同时可以为针灸治疗提供精确定位。 

 患者对疼痛的性状一般都能表达清楚。不论什么样的疼痛刺激源,一定都伴随炎症的发生。西医的化验和检验技术,对疼痛炎性致痛物质的精确定性,有利于分清炎性疼痛的性质。这直接关系到针灸治疗这些疾病所发挥的主次作用。 

 针灸治疗主要针对无菌性炎症,如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无菌性炎症。而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首先要控制住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在西医学中没有“风、寒、湿”的病因概念。我们常说的关节风湿疼痛,指的是中医学所讲的由自然界“风、寒、湿”引起的关节无菌性炎症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的“类”字,是类似的意思,它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有些甚至影响到心、肺和神经系统。治疗上,首先要抑制住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因此早期通过化验,做出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灸可以替代药物治疗这一类的关节疼痛,但是由于针灸在消除这类炎症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在治疗整个疾病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同的。用西医精确分析各种炎症的性质,及时选择中西医结合针对病因治疗,以免延误患者的病情显得尤为重要。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针灸治疗,将在治疗篇中做详细的介绍。 

 (三)内脏痹 

 在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能造成内脏疼痛。把针灸治疗内脏疼痛的有效病种,用西医学分析和归纳,大多数是由内脏平滑肌痉挛造成的。中医学对以平滑肌痉挛性疼痛为共性的内脏痹,有着精辟的论述,即“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1.内脏实质异物所导致的疼痛 

 如肾结石引起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的疼痛,胆结石堵塞胆管引起的胆绞痛,均为“不通则痛”。 

 具体说到肾结石引起的腰部疼痛。取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同名腧穴肾俞穴;再根据西医X线检查,显示结石的精确定位,推测出受累的脊神经节段,选取相同节段的华佗夹脊穴,针深刺,同时配合使用电针“泻法”的电量,能很快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导致的腰部剧烈疼痛。 

 某患者因肾结石腰痛难忍住院,主治医生担心用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的止通药副作用大,遂邀我会诊,我用针灸方法治疗,半小时后即解痉止痛,第二天小便时排出了小结石,很快就康复出院。 

 “通则不痛”,当肾结石、胆结石排出,管道通畅,疼痛也就立刻缓解。 

 2.内脏本身痉挛所导致的疼痛 

 胃肠道、子宫等内脏平滑肌痉挛所导致的疼痛,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可以用“寒凝气滞”来概括,是由寒邪造成的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夏天,暴吃冷饮、喝冰啤酒引起的胃痛,或女性平时贪凉引起的子宫平滑肌痉挛的痛经。 

 对于这些内脏疼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为“寒则温之”。从临床上看,艾灸对平滑肌有舒张作用,血管的主要结构是平滑肌,艾灸时可直观地看到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发挥疏通络脉的作用。同样,对内脏组织基本结构都是平滑肌的胃肠道、子宫,艾灸可以缓解痉挛,治疗疼痛效果较好。 

 以上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针灸疏通络脉的作用,而肢体痹还包括外周神经性的疼痛,对于治疗神经性疼痛方面,主要偏重于体现针灸疏通经脉的作用。 

 (四)神经痛 

 周围神经痛包括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和带状疱疹遗留痛等,属于肢体痹中特指的神经性疼痛。 

 一般的痛觉电信号是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后刺激产生的,而神经纤维负责向大脑传递。但是,当周围神经纤维由于各种病因受到损伤,发生异常改变时,也会自发的产生痛觉电信号,向大脑传递,这种由神经自身原因产生的疼痛,称为神经性疼痛。这样的神经性疼痛,只要根据疼痛的分布范围,结合神经解剖学,就能比较容易的确定病变的神经。 

 针灸治疗时,根据受累神经解剖分布,选取神经干上的穴位,要比传统取穴治疗效果好。具体的内容,将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痛”的治疗篇中,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疼痛,除了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还能通过调动人体内自身的抑制痛觉系统,又称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来提高身体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这也是现代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针刺麻醉”镇痛原理。 

 所谓的“针刺麻醉”就是在手术开刀时,不用或尽量少用麻醉药,应用针灸对患者产生麻醉效果后,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我经常对一些长期吃止痛药的患者说:“当心!吃药成瘾是小事;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是大事。我用针灸的'针刺麻醉’方法治疗,替代你吃的止痛药,不是很好吗?” 

 我们知道针灸手上的合谷穴,可以治疗牙齿的疼痛,“针刺麻醉”方法的发现,就是从牙齿后面的扁桃体摘除手术中开始的。 

三、针刺麻醉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灸是调动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一种合理性微损伤疗法。这种合理性的微损伤,就是患者能承受的不太强的刺激,而单纯的传统针刺操作手法所产生的针刺电信号是毫伏级的,产生的效应有限;患者几乎承受相同强度的刺激,而电针治疗仪输出的电信号是伏级的,两者相差1000倍的数量级。因此,针刺麻醉多采用电针治疗仪替代单纯的针刺手法。 

 现代的针灸研究表明,针刺对人体所产生的麻醉效果,是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很难从单一的角度解释其原理。 

 1.阈值提高 

 用大坝抵御洪水能力作比喻。针灸提高神经从脊髓到大脑多个部位的传导阈值,就是增加大坝的高度,一般疼痛刺激源的洪水,不会漫过大坝,也就是提高了身体对疼痛刺激的耐受能力。例如,白天我们听不到钟表的声音,夜深人静时却能听到钟表的滴答音。这也是通常情况下,患者感觉疼痛在白天减轻,夜晚加重的原因。 

 2.递质耗竭 

 前面说过,人体神经与神经之间电传导的连接,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靠突触间接相连,突触间隙中的递质,在神经之间电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针灸电针“连续波”长时间的刺激,会消耗突触间隙中的递质,使其传导痛觉电信号的能力减弱,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例如,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使暴露在外的皮肤血液循环下降,局部神经递质相对减少,感觉神经传导变得迟钝,以至于冻伤了耳朵也全然感觉不到疼痛。 

 3.大脑内止痛物质(内啡肽)的产生 

 近代研究表明:通过电针治疗,可以提高人体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的释放,这个如同强镇痛药——吗啡样的内源性物质,激活了大脑多个部位和脊髓内的抑制痛觉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镇痛作用。 

 然而针刺麻醉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还存在个体差异较大、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等诸多问题。但是,针刺麻醉在一些手术中所体现的优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未来仍将是临床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不能夸大针刺麻醉的作用,也不能否认它的临床价值,关键在于更深入地研究针刺麻醉的特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技术优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痹证,也就是疼痛,是具有科学性的。

第14节 针灸治疗瘫痪的总论(下)

重点提示

 ◆ 针灸治疗瘫痪有着病种和时间窗的限制。 

 ◆ 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瘫痪患者的生存质量。 

 ◆ 针灸治疗各种内脏的功能性瘫,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针灸可以治疗两大类疾病,也就是痹证和痿证。在上一节中,从疏通经络的角度,我们介绍了针灸治疗痹证的相关知识。大家都听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痹证的急性疼痛症状,通过针灸治疗,有的可以一针见效;绝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通过针灸治疗,不需要很长的疗程,都可以很快恢复。 

 但是对于痿证,也就是“病来如山倒”的瘫痪来说,不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是周围神经受到损伤的瘫痪,使用包括针灸在内的治疗改善瘫痪的症状,就如“剥茧抽丝”一般缓慢。这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稳定性很强,再生能力相对较差,修复起来也比较困难。急性的痿证,如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治疗起来的确是“病去如抽丝”,治疗时间要1~3个月。 

 在这一节,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原理。首先看什么是痿证。 

一、痿证

 (一)简介 

 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医学对“痿证”就有较深刻的认识。 

 《黄帝内经》有关于“痿证”的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的病机观点,即肺有郁热,长期受熏灼,肺燥不能输布精微物质到五脏,因而人体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则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够随意运动,久而久之,最终导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这就是痿证。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因此提出了“痿证独取阳明”的基本治疗方法,这里的“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强调了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 

 略懂中医的人都知道,“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等基本理论,根据病因影响不同的脏腑,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五痿,直到今天对中医临床,特别是应用中药的治疗,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就从针灸治疗的“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个作用,分别为大家介绍痿证的治疗。 

 (二)痿证的治疗 

 1.扶正祛邪 

 中医学所说的痿证,相当于西医学所论述的神经和肌肉组织本身病变的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等疑难杂症。 

 自古至今,医学都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西医对这些病症的认识与治疗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西医学对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及自身免疫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这些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了相对较完整的论述,但在治疗上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对于神经和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瘫痪,也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渐冻人”,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西药治疗,而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所以目前提倡使用中医药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病症。 

 “痿证独取阳明”的基本治疗原则,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针灸手段,目的都是促使人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健,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2.调和阴阳 

 在这一方面,针灸治疗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内脏痿证的治疗上。与四肢随意运动的骨骼肌不一样,内脏的平滑肌是由自主神经调节的,内脏神经电信号的发源部位,主要是在脊髓和脑干,不接受大脑的直接控制,所以人不能随意收缩和舒张内脏的平滑肌。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能用嘴巴吃饭,但是对吃到胃里饭的消化,就不受我们意志的控制了。 

 调节内脏功能活动的神经装置,就像植物一样独立的自主调节,所以,又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作用,就像阴阳对立一样,往往具有拮抗(对抗)的性质。例如,副交感神经(即迷走神经)对于胃肠的平滑肌,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胃肠道的痉挛;而交感神经则具有抑制作用,会使胃肠道的蠕动减弱。 

 内脏接受双重神经的支配,所表现出的对立、拮抗作用,是神经系统对内脏调节的特点,这两类神经“对立的平衡”,就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关键点。同理,就像阴阳平衡一样,任何一方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导致内脏平滑肌功能的亢进或“瘫痪”。例如,不想吃饭或饭后上腹部饱胀的胃轻瘫,肠麻痹出现便秘的良性肠梗阻,小便解不干净,膀胱的残余尿过多,以及不能解小便的尿潴留等病症,都可以称之为内脏痿证。 

 针灸治疗就是通过调节这一对自主神经,使内脏功能的活动恢复平衡,体现“调和阴阳”作用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从针灸足三里穴来理解,既可以治疗胃肠道平滑肌瘫痪的肠麻痹,又可以治疗功能相对亢进的胃肠道痉挛。这种已经被针灸临床证实的治疗效应,还没有办法用现有的西医学理论去解释。 

 由于西医学对内脏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还不清楚,西药中对内脏功能干预和治疗的药物,仅仅只有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论述。然而,这一类药物又不仅仅只是对某一个有功能障碍的脏器起作用,而是对全身的内脏传出神经都会有作用。也就是说,对于胃肠功能麻痹的患者,如果使用神经激动类药物,不仅可以兴奋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同时对全身的同类内脏神经都会起作用。这类药物对心血管所产生的副作用,几乎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几乎不用这类药物治疗胃肠麻痹。 

 另外,临床上常使用的神经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医生和患者都要重视此类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禁忌证。 

 不管是对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尿毒症所造成的胃肠麻痹;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肠痉挛,针灸的治疗效果都很好。具体对这些病症的治疗,后续将做详细的介绍。 

 3.疏通经络 

 经和络在功能上不可分割。根据针灸治疗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使大家更易理解,我把疏通经脉和疏通络脉分开来讲。 

 疏通经脉的作用,体现在对神经的兴奋和对组织的营养方面。对神经的兴奋作用,在后续的治疗篇中我会详细介绍,下面就简单讲一些,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神经对组织的营养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器官,除了通过电传导改变其功能活动水平外;还通过神经末梢释放某些物质,影响所支配组织、器官的代谢活动,包括对其结构在内的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而所表现出的营养作用。例如,在临床上很容易看到,周围神经损伤后,所涉及的瘫痪肌肉会快速地出现明显的萎缩,如果采用针灸电针治疗,兴奋神经、刺激肌肉收缩,则能减缓肌肉萎缩的速度与程度。在“断肢再植”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使用这一方法可以减缓肌肉的萎缩,这对断肢以后的功能恢复是很有利的。 

 疏通络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针灸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在介绍艾灸的治疗原理中,我说过艾灸的温度有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艾灸治疗时可直观地看到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直接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而针灸的针刺,对血管则是有着间接的调节作用。 

 现在所有的血管扩张药,都是对全身正常血管起作用的,在临床治疗局部缺血性疾病时,如果过度使用此类药物,就会出现盗血现象。例如,治疗脑梗死早期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后,对正常一侧的脑血管有扩血管的作用,而对于患侧大脑中功能处于受损状态的血管,作用是有限的。在进入脑内总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患侧的脑血流量就会相对减少,可能会造成临床症状加重即盗血现象的发生。 

 应用脑彩超研究针灸效应的实验表明,针刺治疗只对梗死一侧的脑血管有直接的扩血管作用,这就没有盗血现象的担忧了。同样的治疗原理也体现在由局部缺血造成突发性耳聋的针灸治疗上。 

 综合所述,针灸有疏通经络的治疗作用。针灸对于痿证的治疗偏重于疏通经脉,也就是强调了针灸,尤其是电针,对于神经类疾病的治疗作用。 

 那么,针灸能治疗什么样的痿证?最简单、直白的回答就是“肌肉瘫痪”。 

二、肢体痿

 人的肌肉分三大类,骨骼(横纹)肌、平滑肌、心肌。目前,把针灸治疗有效的瘫痪病症,很宽泛的分为三大类: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及内脏性瘫痪,骨骼肌、内脏平滑肌的运动无力都称为痿证。 

 要想了解什么是运动无力,我们先要知道人体运动的生理过程,也就是人随意收缩骨骼肌运动的过程:大脑作为人体的总司令部,在大脑中央前回的运动神经细胞,发出的运动电信号指令向下传导,经过脑干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灰质的前角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传出纤维,到达神经与肌肉接头,使肌肉产生收缩。 

 我们每做一个,即使是不起眼的肢体动作,都是一个神经运动电信号传出的复杂过程,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痿证。当这一类有意识地、主动运动的骨骼肌,出现了运动无力、瘫痪,就称之为肢体痿。 

 对于肢体痿的骨骼肌瘫痪,可简单直观的分为两大类——软瘫和硬瘫。 

 (一)软瘫 

 软瘫的发病率比较低,病因病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这一类疾病,有的是运动神经元,有的是神经—肌肉接头,有的是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瘫痪,大多数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清楚,遗传、变态反应、内分泌代谢异常、中毒、感染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运动神经元(细胞)病、重症肌无力、肌肉变性或肌肉结构异常等而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这些与中医学所指的痿证的病症相似。 

 客观地说,使用单纯的针灸治疗这类疑难杂症,效果并不是很好。仅仅依靠针灸调动人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这些疾病的。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加上西医学精确的病理诊断,是目前治疗这些疾病的最好手段。 

 针灸治疗有效的软瘫,多是单纯、明确的病因或原因引起的脊髓和周围神经性瘫痪。如最常见的第Ⅶ对颅神经的面瘫,造成眼睛看物体成双影、复视的多种眼外肌瘫,上肢或下肢的某一支神经瘫等。

(二)硬瘫 

 所谓的“硬”是指肌肉的张力和腱反射的增强,使瘫痪肢体的活动变得僵硬。这类病症多见于大脑本身病变引起的瘫痪,如在大脑中的出血、梗死、炎症及外伤引起的瘫痪,俗称“硬瘫”。 

 针灸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作用效应和时间窗的限制性。介绍肌张力和腱反射的基本知识,是为了使大家能从直观上简单的分辨软瘫和硬瘫,其意义在于告诉大家,对疾病的本质和预后的“知情权”。 

三、肢体痿的基础知识

 瘫痪肢体肌肉的直观强度,医学称为肌张力。要想了解肌张力,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反射弧的概念。 

 (一)反射弧 

 就像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山谷会将你的声音反射回来一样;给人体一个刺激,相应的组织都会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例如,用棉签轻轻地擦划眼角膜,可以引起不自主的眨眼反应,医学称为“角膜反射”。 

 简单地说,就是外来的一定刺激,被人体相应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电兴奋;这个电信号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脊髓、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电的复杂综合、整合活动;再以神经电冲动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出神经,达到相应的效应器(肌肉),产生相应的活动和动作,这一完整的过程,称为反射弧。 

 我们在体外只能看到主动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例如,上述看似简单的“角膜反射”,其神经反射弧电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在还没有办法精确的检测。 

 这里要说明的是,人的神经反射绝不是像“山谷回音”那样简单。比起人体通过脊髓产生相对简单的反射,传入大脑的反射则要复杂得多。反射弧有目前已知的和未知的大脑神经功能核团的参与,影响着人体的方方面面。其中,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也是建立在神经反射弧基础上的一个复杂程序。 

 有了对于反射弧的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什么是肌张力。这是区别软瘫和硬瘫的指标之一。 

 (二)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松弛的状态下,肌肉处于轻度的持续收缩,产生一定紧张度的张力。正常的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人体站立时,虽然看不见明显的肌肉收缩,但是躯体前、后的肌肉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是保证肢体运动连续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建立在正常神经反射弧基础上的一个复杂程序。维持肌张力的中枢在脊髓,它受大脑和小脑的控制和调节。 

 因此,肌张力的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肌张力的异常表现,可用弓箭弦的张力来比喻、描述和理解。 

 1.肌张力减低 

 肌张力低就像弓弦松弛了,射箭时拉弓必须要加大动作的幅度,箭不但射不远,也射不准。 

 人的肌张力低下,行走时就不能随意准确地控制动作而出现异常的步态。迈步行走时抬高患肢,像跨越门槛一样的“跨越步态”;还有的像鸭子走路一样,臀部左右摇摆的“鸭步态”。临床体检可以发现,患者的肌肉松软,在静止状态下肌肉应有的形状消失;关节囊松弛,关节运动范围扩大而容易产生关节的脱位;被动伸屈患侧肢体时,阻力感降低。 

 只要是能引起反射弧中断的病变,都能够使肌张力减低。比如说,周围神经性瘫痪、运动神经细胞病变和肌源性病变;小脑病变也可引起肌张力的减低,称为软瘫。 

 2.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就像过于绷紧的弓弦,射箭时拉弓必须要加大动作的力量。同样,人要随意运动时,就必须加大肌肉的用力,克服肌张力增高的阻力。如果患者双下肢的内收肌肉张力增高,行走会费力,动作就像剪刀一样交叉僵硬,俗称“剪刀样步态”。 

 过高的肌张力会抵消人原有的肌力,而造成行动困难,这一点在中枢性瘫痪的后遗症期,硬瘫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风的患者,通常上肢的屈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的姿势,包括手指在内,自我难以松开;下肢表现为伸直张力高,屈膝动作困难,行走时成直腿状态,不得不呈现出外旋的“划圈样步态”。 

 临床体检可发现,患者的肌肉过度坚硬;被动运动伸、屈患侧肢体时,阻力感增高;关节活动范围缩小,甚至手指、脚趾的关节痉挛收缩。 

 肌张力增高是由于大脑的病变,使位于脊髓的肌肉紧张性牵张反射弧,失去控制调节,而出现过度的释放即亢进现象,导致肌张力增高,称为硬瘫。多见于脑实质的各种病变,脑出血、脑梗死、脑炎和脑肿瘤等。 

 这里要强调的是,对肌张力已经增高的中风硬瘫的患者,要想再提高肌力的水平,使用包括针灸在内的任何治疗手段,收效都是甚微的。 

 (三)腱反射

腱反射的临床表现与意义和肌张力类似。医生用叩诊锤叩击肌腱,就像叩弓弦一样,可出现反射弧正常、减弱和亢进的不同反射表现。特别是在对比人体左右同一部位的腱反射,出现差别大时,其病理性的阳性意义更大。例如,左右的膝腱反射程度不一样,则表示下肢一定有问题。 

 1.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多为相应的脊髓节段,或所属的脊神经,因为病变造成了反射弧中断。常见于外周神经和脊髓的损伤。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后,造成脊髓暂时处于休克状态下,出现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腱反射亢进 

 常见于大脑实质的病变后,位于脊髓的反射弧失去了控制调节,而呈现出过度释放的现象,就会出现腱反射亢进,常伴有肌张力增高的肌阵挛(如髌、踝阵挛)。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则表明脊髓神经反射弧中断。如果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仍然存在,则常见于大脑的病变处于脊髓休克期。 

 (四)病理反射 

 所谓的病理反射,简单说就是在婴儿时期的正常原始生理反射,随着大脑发育,成人后这种原始生理反射被抑制掩盖。当大脑功能受损后,这种原始反射又重新释放并表现出来。它的再次出现多由大脑病变所致。常见的病理反射有巴宾斯基征、吸吮反射等。 

 本节“针灸治疗总论”的最后,说一说针灸如何治疗痹证和痿证,也就是针灸治疗疼痛和瘫痪的一般规律。 

四、针灸治疗总论小结

 (一)针灸治疗痹证 

 首先肯定地说,针灸治疗疼痛病症,是一定有效并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更不会出现像止痛药一样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针灸治疗痹证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则不痛”,方法就是“疏通经络”。经和络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大部分的疼痛都属于经络不通,只不过是经脉和络脉所占的主导地位不同。针灸的针疏通经脉的作用大些,灸改变络脉的作用大些,这样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异病同治”的原理。 

 对于络脉不通为主引起的肢体疼痛,要通过化验分析致痛源,也就是炎性物质的性质,明确针灸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对于化验结果显示炎症数值比较高的,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抗“O”(抗链球菌抗体)、黏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类风湿因子,过高的数值显示炎症处在发作期,就要积极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以免贻误患者的病情。 

 对内脏的疼痛,更要应用各种现代先进的检查手段查明原因。对于已经明确病因的剧烈疼痛,如肾结石引起的剧烈绞痛等,针灸医生要对自己的治疗措施有信心,患者也要相信针灸的作用,有了这些,战胜病痛就成功了一半。 

 (二)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的一般规律性,还是那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针灸对瘫痪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神经受损程度的可逆性。对于单纯络脉影响经脉引起的瘫痪,短时间的缺血、缺养和短时间的神经受压,如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乏力;急性炎症影响到周围神经,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人体代谢异常影响到末梢神经,如糖尿病造成的胃轻瘫、尿潴留。这样的神经仅仅只是受到影响,神经病变是可以逆转的,针灸治疗效果较好。 

 不管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的中风,都属于络脉(血管)影响经脉(神经)引起的瘫痪,针灸治疗是肯定有效的。如果中风超过半年以上,偏瘫肢体出现持续性的硬瘫症状,CT、MRI影像检查,在脑内已经形成了软化灶,神经细胞已经缺失;或者由于外伤造成了脊髓或神经的完全断离,神经的电传导已经完全不通。对于这些瘫痪,包括针灸治疗在内的任何治疗,都是无意义的。 

 对于复杂的经络本身病变引起的瘫痪,也就是在前面中医学所论述的,属于疑难杂症的痿证,包括肌营养不良症、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渐冻人”等病症。由于病因尚未明确,对于这一类瘫痪的定位和定性相对困难,这要求针灸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神经学基础知识。 

 目前还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药物,在治疗上只能是被动的对症治疗。中医学“和于术数”的治疗原则,包括使用针灸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最好的护理就是患者本人,在精神上要清心淡定,生活上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节律的调养,锻炼适度,不妄作劳。

2024.10.03.x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焦点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